这座医院里曾经矗立着杨永信的王国——临沂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,而其中名为“行为矫正治疗室”的13号室,就是杨永信实施所谓的“电击治疗”的地方。
这里的故事,可以从一部纪录片讲起。
2008年7月2日,中央电视台12频道《第一线》栏目播送了一部名为《战网魔》的电视纪录片。
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,网络那无可比拟的娱乐性完全是可以预料的。
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,不能平衡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比重,沉溺在网络生活无法自拔也是有可能的。
很多家长像对待自己的烟瘾、酒瘾一样无能,对孩子们的网瘾也感到束手无策。
于是他们转而求助对治疗网瘾很有一套的杨永信。
为什么说他很有一套?
通过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,一名叫黄河的小伙桀骜不驯,父母不得不得不用了十二片安眠药才把他绑来医院。
到了医院后,黄河大为光火,吵闹不止,还试图通过砸窗逃出医院。
很快黄河被带进了13号室,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黄河承认了错误,出来后还表示会住院配合治疗。
沉迷“网恋”无法自拔的少女武旭影也是如此,入院时她激烈反抗给了父亲一巴掌。
从13号室走出来的武旭影,向父亲道歉并拥抱了父亲。
如此立竿见影的疗效着实令人咋舌,那在这13号室的短短的一两个小时,究竟实施的是什么样的治疗。
杨永信含糊其辞地表示是一种微电量的心理治疗仪。
纪录片对此没有深究,反而着重于展现杨永信及其网戒中心的非凡疗效。
片中的各位网瘾“患者”无一例外,都完成了治疗回归了社会。
但不是所有“患者”都像纪录片里那样,对杨永信充满了感激。
问题少女武旭影在出院后,在网上披露了治疗真相。
她其实并不存在网恋问题,纪录片里提及的网恋对象是她在学校活动时认识的学长,父母是因为不满意她们的恋情所以将其送进网戒中心试图阻止。
她甚至披露当时纪录片里的场景都是有着剧本的:
这也的确回应了这个事情中另一个不合理之处,作为一个当时在读的心理学专业的早已成年的大三学生,为什么会被不远千里送到临沂戒除网瘾。
这暴露的则是一个更可怕的事实,一切“不听家长话”的问题,譬如同性恋、譬如自由恋爱、自由婚姻,都可以粗暴地被转化为网瘾问题。
到这还算是有些众说纷纭、莫衷一是的意思。
但时隔一年之后,柴静带着《新闻调查》节目组亲身去这个网戒中心探访了一番,并推出了一起名为《网瘾之戒》的节目。
柴静试图求证的事实有以下几点:
其一,杨永信采取的电击治疗是否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痛苦?
杨永信自己只承认会有不适,但很多受到过电击治疗的却直言自己的痛苦。
“两个振动得非常快的锤子在敲你的太阳穴,睁不开眼睛,叫不出来,嘴张不开”
从纪录片画面里我们可以看到,实施电击治疗时,都需要很多人按住被治疗者。
如果没有强烈的痛苦,哪里需要那么多人从旁帮助?
其二,杨永信采取的电击治疗仪是否符合规定?
经过调查,频繁出现在《战网魔》里的那台电休克治疗仪早在上世纪就已停产,各个精神病院也早已不再使用。
这台仪器的主要适用对象是狂躁型精神病人,而且一般要在药物治疗无效后才考虑使用。
而且这台机器也根本不能像杨永信那样对未成年人使用,可能会让未成年人产生认知障碍。
巧的是,就在节目组采访前不久,这台机器就停用了。
而代替的新机器,一位当地的女记者亲身试用,也表示有很强痛感。
其三,杨永信的治疗是通过痛感让“患者”恐惧,还是真的得到了有效的治疗?
柴静向女孩小张问道:
你是真的清醒了,还是说你因为害怕而服从了?
真的清醒了。
真的吗?
真的。
说完这句真的,眼泪从小张的脸上挂了下来。
柴静问她为什么哭?
她否认说她没有哭。
或许她是因为得到了杨永信的救助而感激涕零?
可惜的是,柴静这期充满着更多真相的《网瘾之戒》影响远不如胡编乱造、充满摆拍、”家长们”说话好似说台词的《战网魔》。
可以说,这档《战网魔》也是把成百上千的孩子推进火坑的推手。
虽然十年之后,孰是孰非我们能看得一清二楚,但是那些曾经到“集中营”游荡过一圈的少年们,到底失去了什么,我们不得而知。
至于大家更好奇的,到底杨永信为什么至今安然无恙?
其实09年另一档央视节目,《经济半小时》里早已有了答案。
在那期《网瘾少年成了谁的摇钱树》里,主持人通过网戒中心对外曝露的数据测算,自网戒中心成立以来的收取的治疗费用高达8100万元。
而那时,网戒中心成立刚三年,平均每年治疗费用就有2700万元。
看看这个数据,你大概也明白,攥着这样一条利益链条的,不会只有杨永信。
杨永信,从来不是一个人。
豺狼不是我们能打的,但我们能做的是想想怎么当好别人的父母。
在《网瘾之戒》的结尾,柴静向送孩子们去网戒中心的家长提了很多问题:
曾经对孩子使用过暴力的,请举手
对孩子有过过度溺爱的,请举手
因为忙自己的事不顾及孩子,请举手
夫妻关系不好发泄在孩子身上,请举手
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,言语中刺伤孩子的,请举手
不懂得和孩子沟通,请举手
认为孩子是自己的,可以随意支配的,请举手
每个问题都有一半以上的家长举起了手。
看完这一段,我不禁思考,该被电的,到底是家长还是孩子?
所谓的网络沉迷,到底是“瘾”在作怪,还是孩子们过度缺爱?
又或者像这样,嘴上说的是爱,实际行动却是伤害?
十年过去了,杨永信还在,但至少父母们应该明白,孩子不是自己的私人物品。
你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,他也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。
如此便好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